慢性胃炎的病理變化是由于胃粘膜的損傷和修復這對矛盾所引起的,主要組織學特點是炎癥、萎縮和化生。胃粘膜層的病變,很少影響到粘膜下層。如炎癥長期不能控制,則可引起腺體破壞和腸化,由淺表性胃炎逐漸發(fā)展到萎縮性胃炎。病程長短不一,有報告淺表性胃炎可持續(xù)15~20年。相當多的患者是淺表性和萎縮性并存的,二者無嚴格的區(qū)分界限。當胃底腺完全萎縮,全部為化生性腺體替代,而胃竇粘膜尚屬正常者,稱為胃萎縮,見于A型胃炎發(fā)展為惡性貧血者。
慢性胃炎的組織學變化,開始時總是灶性的,且不同部位其嚴重度可以很不一致,甚至同一塊活檢標本中也不是均一的,此特點是胃鏡診斷和病理診斷有時不一致的問題所在。隨著病情發(fā)展,灶性病變擴大聯(lián)合成片,逐漸向口側發(fā)展。以上幾種病理變化胃竇的重于胃體,小彎側的重于大彎側。
當萎縮和腸化嚴重時,炎癥細胞浸潤反而有所減少,提示疾病趨于靜止,從治療角度看,胃粘膜的炎癥程度和活動性要比萎縮而無炎癥的胃粘膜重要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