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主要并發(fā)癥,合理的飲食,對心肌梗死治療有重要意義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嚴格臥床,營養(yǎng)不宜過多,進食時除在以上合理飲食的基礎上,還應遵守以下飲食原則。
一、飲食原則
首先要限制熱量攝入,以減輕心臟負擔。尤其是發(fā)病初期,應少吃多餐,以流食為主,并避免過冷或過熱的膳食。隨著病情好轉,可適當增加半流食,并逐步增加熱能。允許進食適量的瘦肉、魚類、水果等。經(jīng)常保持胃腸道通暢,以防大便時因過分用力加重病情。
飲食應平衡、清淡且富有營養(yǎng),以改善機體,包括心肌細胞的營養(yǎng)供給,保護和維持心臟功能,促進病人早日康復。應忌食油炸、燒烤的食物。鹽和醬油要控制,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者,食鹽總量以每日不超過3克(一錢)為宜。應避免過量和刺激性食物,不飲濃茶、咖啡。避免進食大量脂肪,因為有可能因餐后血脂增高、血液黏度增加,導致血流緩慢、血小板聚集而引起血栓形成。
同時要注意鈉、鉀平衡,適當增加鎂的攝入,以防止或減輕并發(fā)癥,尤其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。一般建議低鹽飲食。膳食中鈉、鉀、鎂的攝入,應據(jù)病情隨時調整。
如果發(fā)生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時,常有胃腸功能紊亂,飲食應特別注意,發(fā)病開始的1~2天,僅給熱水果汁,米湯、蜂蜜水、藕粉等流質飲食,每日6~7次,每次100~150毫升。若患者心功能好轉,疼痛減輕后,可逐漸增加一些瘦肉、蒸雞蛋白、稀米粥等飲食。隨著病情的恢復,病后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飲食治療,但飲食仍需柔軟,易于消化。
除此之外,心肌梗死患者,或者患有冠心病并有發(fā)生心肌梗死傾向的人,在飲食方面還要注意兩個危險時刻,一個是清晨六到九時,一個是進餐后一小時。專家研究,早晨6~9時為腦血栓形成的危險時刻。原來,清晨人體內水分缺乏,黏滯性增高,加上此刻人體脈搏、心率減慢,血壓下降,血流緩慢。血液流經(jīng)管腔狹窄、內膜粗糙不平的心腦血管時,便容易停滯形成血栓。因此,老人在睡前、夜間、晨起前應適當喝水,以改善血液循環(huán),預防血栓形成。
據(jù)醫(yī)生測定,進餐后一小時內可使血壓產(chǎn)生波動,尤其是已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,血壓下降幅度可達2.76~3.99kPa(20.7/30mmHg),由此導致血流減慢、血管瘀血,進而誘發(fā)心腦血栓形成。此外,少數(shù)人有“飯后一支煙”的嗜好,為心腦血栓形成助了一臂之力。為此,決不能暴飲暴食,尤其是晚餐不宜過飽,戒除吸煙的不良嗜好。
二、合理飲食的“三限制”和“兩增加”
工程師老張的血脂一直偏高,最近常有胸部緊繃、受壓等不適感覺,就診后被診斷為冠心病。為此,醫(yī)生決定對他限制飲食,但老張又擔心自己的冠狀動脈已經(jīng)狹窄,限制飲食后心臟的營養(yǎng)供應會不會隨之減少?為了這個問題老張非常苦惱。
的確,心臟需要充足的營養(yǎng),只有冠狀動脈功能良好,為心臟提供足夠的血液,才能將氧和營養(yǎng)物質輸送到心臟,保證全身各系統(tǒng)正常運轉。如果冠狀動脈的管壁上聚集脂肪,形成粥樣斑塊,致使管腔變窄、血流減少,就會造成心肌缺血、缺氧,甚至壞死,引發(fā)心絞痛或心肌梗死。
飲食不合理會加重動脈粥樣硬化,進而加速冠心病的發(fā)展。加重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脂血癥、高血壓、吸煙、糖尿病、肥胖等,其中脂質代謝紊亂最受關注。所以,冠心病患者必須長期控制膽固醇在合適水平,適當運動和飲食控制,加上長期服用降脂藥物,對延緩心肌梗死是十分必要的。
就合理飲食來說,它并不是簡單的限制飲食,而是科學地“有加有減”,可歸納為“三限制、兩增加”。“三限制”為限制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(如豬腦、豬肝等),限制飽和脂肪酸攝入(如羊肉、豬肉等),每天膽固醇攝入量應低于300毫克,不吃肥肉和動物內臟,適當限制進食碳水化合物(如米、面、糖類等),少吃甜食。“兩增加”包括適當增加植物蛋白,尤其是大豆蛋白的攝入;適當增加B族維生素、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的攝入量,多吃瓜果、蔬菜等。此外,還應適當增加有益的無機鹽(鉀、鈣)和微量元素攝入,每日控制食鹽用量,以5~6克為宜。日常膳食宜平衡、清淡,且能提供足夠營養(yǎng)。
部份圖片來源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,聯(lián)系刪除